然而这个道理在美国第一大光伏企业First Solar身上似乎失效了:2023年,First Solar(中文通称“第一太阳能”)净利润暴增20倍,达到8.3亿美元(相当于59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中的80%来自于政府补助。
公告显示,隆基绿能已完成BC二代技术的研发、中试、工艺方案设计和设备选型规划,待项目基础设施具备生产使用条件后将尽快启动生产设备安装调试工作,上述项目预计2024年底开始投产,2025年6月全部投产。
7月10日,隆基绿能(601012.SH)披露了2024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亿元至-48亿元。
所以说,未来HJT降本的速度,决定了该电池的天花板到底有多高。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HJT电池的核心设备供应商在国内并不是很多,核心技术(比如PECVD)还需要进一步突破才可以。
通威股份在公告中提到,此次交易旨在充分发挥与润阳股份的产业链协同效应,巩固其在高纯晶硅、高效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等核心环节的市场占有率。这一举措不仅符合通威股份“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运营商”的长期战略目标,也响应了行业内对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呼声。
虽然通威在电池新技术上的宣传是低调了点,但并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也在抬头看路。通威2023年年报中提到:“公司先后6次打破HJT组件功率纪录,最高功率超过755W(210-66版型)(据最新消息,该纪录于近日刷新至762.79W)。与此同时,公司继续加大在背接触电池、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P型TBC中试线批次效率最高达到25.51%,N型TBC中试线批次效率最高达到26.66%,小尺寸钙钛矿/HJT叠层电池效率达到33.08%。”可以看到,目前产业和资本市场热度最高的电池新技术通威都有布局,而且各项电池新技术效率数据都详尽披露,说明都有较强的研发储备。有人会担心多技术研发并行会促使更多沉没成本,但研发不是赌博,目前所有光伏电池新技术都在动态进步,并会围绕经济性和可靠性不断展开角逐;光伏从来没有“上帝视角”,所以通威的研发布局并不是简单的“财大气粗”,而是充分考虑未来技术风险和机会利润的最优解。
目前,我国在金沙江上游、雅砻江、黄河上游等主要流域布局十大水、风、光、储“一体化”基地。我国首个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已印发并启动实施,全国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发展加速推进。预计到2035年,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全面建成,清洁可再生能源装机达7800万千瓦。
上述两笔股权分别对应格金新能源未实缴注册资本金额9000万元、2.25亿元,买家均为珠海格力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格力金投”)。交易完成后,格金新能源的股权结构变为:格力金投持股82.5%,深瑞能源和先导科技分别持股15%、2.5%。
布局方式上,相较于投建新项目实现扩张,一些企业还选择通过控股相关企业来完成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业内称之为“虚拟一体化”。如爱旭战略性参股青海丽豪、高景太阳能实现对硅料、硅片的控制;再比如硅片巨头TCL中环通过控股参股方式实现了在硅料业务上的布局。
“从签大单到建工厂,硅料、硅片、电池、组件、支架、电站建设等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全方位的合作,表明中国光伏产业链正在集体‘出海’中东市场。”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发表评论